深耕四篇言简意深的文言小品:学习古人的处世与远见
更新时间:2025-09-10 07:30 浏览量:5
一. 《曹刿论战》(春秋·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读: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的人会谋划这事,你何必掺和呢?”曹刿说:“做官的人目光短浅,没法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
曹刿问:“您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没遍及百姓,百姓不会顺从您。”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从不敢虚报数量,一定按实情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没法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查清,但我一定按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能凭这个作战。如果打仗,请让我跟您一起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
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后,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耗尽了。
他们的勇气没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败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情况,怕有埋伏。
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
千古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篇文章太熟悉了,上学的时候就会背诵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抓准时机,像作战时“击鼓”“追击”,需等对方气势消退、漏洞暴露时行动,才能高效突破。
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赢得他人的支持与信赖,才是成功的根本。
二.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读: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走了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他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千古名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启发:桃花源是古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那里没有战乱、人人安乐,暗含着对和平、淳朴生活的追求。
同时,桃花源“寻而不得”的结局也告诉我们:
理想的美好或许在于“向往”本身,而在现实中,我们更应努力创造让生活变好的条件,珍惜当下的安稳与平和。
三.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千古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启发: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细微之处,像夜晚的月光、竹柏的影子,只要有一颗闲适、善于发现的心,就能感受到。
苏轼在逆境中仍能欣赏月色之美,也告诉我们:
无论处境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从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才能让内心更加豁达。
四. 《醉翁亭记》(节选)(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读: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一样,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启发:
做事情或与人相处时,不要只看表面,要懂得探寻背后的真正意趣。
欧阳修“醉”的不是酒,而是山水之乐、与民同乐的心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同时,保持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能让我们在平凡中找到更多乐趣。
这四篇古文你都会背诵吗?
还记得当年背诵《曹刿论战》的情景吗?
——全文完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