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十篇短而美,言简意赅的文言小品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06:07 浏览量:9
这十篇经典古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我知道很多朋友除了喜欢还都能背诵下来,并且非常熟练。
现在就与大家一起快乐分享。
一.《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潜藏就会显得灵异。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中重点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文中重点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文中重点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读: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文中重点句: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马说》——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读: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文中重点句
……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诫子书》——诸葛亮(三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读: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中重点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中重点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八.《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读: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中重点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九.《小石潭记》——柳宗元(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读: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石头和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文中重点句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十.《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读: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的人以捕鱼为生。他顺着溪水划船,不知道划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这片桃花林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林子里没有其他杂树,地上的香草鲜嫩美好,桃花花瓣纷纷飘落。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继续往前划,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约好像有光亮透出来。
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起来。
只见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没什么不同。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显得十分满足。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人像招待客人一样邀请他,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个外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里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招待他。渔人在村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往回走,并且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他去拜见太守,把在桃花源的经历告诉了太守。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之前做的标记,结果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品德高尚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桃花源。
但他还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桃花源了。
♥️文中重点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全文完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