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刘老根大舞台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宋代小品画,以小见大(附故宫馆藏宋画小品163图)

更新时间:2025-08-31 13:51  浏览量:7

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中,宋代小品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以独特的经营位置,精微的笔墨技巧,高雅的格调品味,以及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小品画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艺术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大幅绘画。它的兴盛,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宋代小品画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态度,亦对当下创作人文精神的回归有重要的启示。因此,本期开始推出宋代小品画欣赏专题,以飨读者。

1 宋·赵佶 枇杷山鸟图

2 宋·赵佶 梅花绣眼图

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趋于成熟,作品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

3 宋·李迪 猎犬图

4 宋·李迪 鸡雏待饲图

所谓小品画,主要是指其尺幅上的狭小,从传世的宋画小品来看,它们的大小多不盈尺。从形式上看,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据记载也不乏一些其他形状,但比较罕见。这些精彩的画作在它们诞生之初,并非像现在这样只是单纯的绘画作品,它们本身是有实用功能的。圆形的一般是用作团扇的扇面,古人讲的“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小扇指的便是这类圆形的执扇。而方形的通常是用作屏风或灯片。宋代的屏风形式非常多,其中有一类屏风是由许多小方格组成,因此会在其上作画用以装饰,今天的日本还保留了很多这样形式的古代屏风。同样的原因,宋人也会在用绢制成的半透明的灯片上作画。

虽然宋代的大部分小品画在其诞生之初是为了某些装饰性用途,但其艺术价值却远非简单的装饰图画所能概括。谈到宋代小品画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宋代的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传世的大量宋人小品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宫廷,其作者也多是宫廷画院的画师。他们在创作这些供御画作时皆用心绘制不敢有丝毫怠慢。与此同时,上至王公贵胄,下至普通文人,更是乐于在团扇上题诗作画相互馈赠,这也使得小品画的创作蔚然成风。

5 宋·李迪(传) 苏武牧羊图

6 宋·林椿 果熟来禽图

从现存的宋代小品画来看,其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为了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这些画作,在题材上进行一定的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宋徽宗主持编撰的内府藏画录《宣和画谱》为例,书中的题材分类竟达十种之多。虽然详细的题材划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画作特征的认识,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因此,目前学界通常会把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型来加以概括。

7 宋·林椿 葡萄草虫图

8 宋·林椿 枇杷山鸟图

南宋初年的花鸟画延续了徽宗时期的繁荣,画院中人仍以宣和体为尚。所不同的是,画家们的创作已由北宋时期的鸿幅巨制转向案头小品。形制上的转换对南宋花鸟画最大的影响就是章法与题材的变化。北宋时期画家们所喜爱创作的全景式花鸟画到此时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团扇、屏风、灯片的折枝式花鸟画。正如董其昌在《容台集》里说的:“宋以前人都不作小幅,小幅自南宋以后始盛。”与山水画类似,流传至今的绝大部分宋代花鸟小品画都创作于南宋时期。

9 宋·李嵩 花篮图

10 宋·李嵩 骷髅幻戏图

伴随着南宋政权的覆亡,皇家画院的制度亦不复存在,以画院画家为创作主体的小品画同样难以为继。到了元代,由于蒙古游牧民族的统治,贵族阶层生活方式与汉人不同,团扇的使用度大大降低,因此元代的团扇绘画数量非常有限。明、清两代折扇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文人雅士纷纷参与折扇书画创作,从达官显贵到一介布衣都以互赠折扇为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虽然团扇仍然在女性间被广泛使用,但团扇上的书画创作却不再有往日的光辉。这也使得以团扇为主的小品画成为了宋代绘画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被后人敬仰。

11 宋·张茂 鸳鸯图

12 宋·马远 孔丘像

13 宋·马远 石壁看云图

14 宋·马远 寒山子像

15 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

16 宋·马远 白蔷薇图

17 宋·夏珪 松溪泛月图

18 宋·夏珪 雪堂客话图

19 宋·夏珪 梧竹溪堂图

20 宋·夏珪 烟岫林居图

21 宋·夏珪 遥岑烟霭图

22 宋·梁楷 柳溪卧笛图

23 宋·梁楷 秋柳双鸦图

24 宋·梁楷 疏柳寒鸦图

25 宋·梁楷 雪栈行骑图

26 宋·梁楷 三高游赏图

27 宋·陈居中 四羊图

28 宋·陈居中 柳塘牧马图

29 宋·马麟 橘绿图

30 宋·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

31 宋·李东 雪江卖鱼图

32 宋·陈清波 湖山春晓图

33 宋·陈清波 瑶台步月图

34 宋·何筌 草堂客话图

35 宋·张敦礼 松壑层楼图

36 宋·王诜 飞阁延风图

37 佚名 山坡论道图

38 佚名 松荫谈道图

39 佚名 仙女乘鸾图

40 佚名 山居对弈图

41 佚名 柳溪钓艇图

42 佚名 柳荫云碓图

43 佚名 水阁风凉图

44 佚名 临流抚琴图

45 佚名 云峰远眺图

46 佚名 梅溪放艇图

47 佚名 山店风帘图

48 佚名 纳凉观瀑图

49 佚名 莲塘泛艇图

50 佚名 桐荫玩月图

51 佚名 梧桐庭院图

52 佚名 柳院消暑图

53 佚名 深堂琴趣图

54 佚名 征人晓发图

55 佚名 竹涧焚香图

56 佚名 秋堂客话图

57 佚名 松谷问道图

58 佚名 采花图

59 佚名 莲舟仙渡图

60 佚名 初平牧羊图

61 佚名 渔乐图

62 佚名 山居说听图

63 佚名 南唐文会图

64 佚名 松荫策杖图

65 佚名 竹林拨阮图

66 佚名 柳塘泛月图

67 佚名 耕获图

68 佚名 杂剧(卖眼药)图

69 佚名 杂剧(打花鼓)图

70 佚名 春游晚归图

71 佚名 槐荫消夏图

72 佚名 松荫闲憩图

73 佚名 柳荫高士图

74 佚名 柳荫醉归图

75 佚名 天寒翠袖图

76 佚名 柳塘秋草图

77 佚名 百子嬉春图

78 佚名 秋庭婴戏图

79 佚名 小庭婴戏图

80 佚名 蕉石婴戏图

81 佚名 蕉荫击球图

82 佚名 层楼春眺图

83 佚名 柳堂读书图

84 佚名 雪溪放牧图

85 佚名 归牧图

86 佚名 雪山行骑图

87 佚名 骑上猎归图

88 佚名 水村烟霭图

89 佚名 松冈暮色图

90 佚名 风雨归舟图

91 佚名 江上青峰图

92 佚名 春江帆饱图

93 佚名 山腰楼观图

94 佚名 木末孤亭图

95 佚名 春山渔艇图

96 佚名 五云楼阁图

97 佚名 沧溟涌日图

98 佚名 柳阁风帆图

99 佚名 云关雪栈图

100 佚名 柳溪春色图

101 佚名 山水图

102 佚名 岩桧图

103 佚名 山水人物图

104 佚名 杨柳溪堂图

105 佚名 清溪风帆图

106 佚名 水村楼阁图

107 佚名 西湖春晓图

108 佚名 松溪放艇图

109 佚名 青山白云图

110 佚名 秋江暝泊图

111 佚名 天末归帆图

112 佚名 溪山水阁图

113 佚名 蓬瀛仙馆图

114 佚名 仙山楼阁图

115 佚名 长桥卧波图

116 佚名 江山殿阁图

117 佚名 出水芙蓉图

118 佚名 溪芦野鸭图

119 佚名 斗雀图

120 佚名 红蓼水禽图

121 佚名 瓦雀栖枝图

122 佚名 秋树鸜鹆图

123 佚名 夜合花图

124 佚名 梅竹双雀图

125 佚名 鹡鸰荷叶图

126 佚名 绣羽鸣春图

127 佚名 白头丛竹图

128 佚名 霜筱寒雏图

129 佚名 霜桕山鸟图

130 佚名 驯禽俯啄图

131 佚名 疏荷沙鸟图

132 佚名 榴枝黄鸟图

133 佚名 鹌鹑图

134 佚名 鹌鹑图

135 佚名 豆花蜻蜒图

136 佚名 写生草虫图

137 佚名 竹涧鸳鸯图

138 佚名 松涧山禽图

139 佚名 霜柯竹涧图

140 佚名 乌桕文禽图

141 佚名 猿猴摘果图

142 佚名 蛛网攫猿图

143 佚名 柳林牧牛图

144 佚名 牧牛图

145 佚名 群鱼戏藻图

146 佚名 春溪水族图

147 佚名 蓼龟图

148 佚名 荷蟹图

149 佚名 晚荷郭索图

150 佚名 古木寒禽图

151 佚名 青枫巨蝶图

152 佚名 晴春蝶戏图

153 佚名 海棠蛱蝶图

154 佚名 折枝果图

155 佚名 无花果图

156 佚名 垂杨飞絮图

157 佚名 胆瓶秋卉图

158 佚名 水仙图

159 佚名 秋兰绽蕊图

160 佚名 丛菊图

161 佚名 牡丹图

162 佚名 碧桃图

163 佚名 夏卉骈芳图

场馆介绍
春晚新秀小沈阳无疑是现在最火的人,他那地道的东北音又引起了一阵疯狂的“东北热”。小沈阳说是刘老根大舞台培养了他,没有在那的基础就没有他的今天,看来刘老根大舞台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相信那又会像小沈阳一样...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前门东路小江胡同34号
乘坐729路在大栅栏下车;在北京西站乘坐67路前门西下车,然后换乘120路大栅栏下车即可;
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