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名家钱思剑:从崇明岛走向大舞台的袁派传人!
更新时间:2025-08-29 10:05 浏览量:2
在沪剧的历史长河中,钱思剑是一位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是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袁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更是上海沪剧的传承人,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他对沪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 。
海岛少年与沪剧的偶然结缘
钱思剑出生于崇明岛堡镇的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八个兄妹,他排行老五 。儿时的他并没有戏曲艺术的家庭熏陶,只是单纯地喜欢唱歌、表演 。19岁那年,钱思剑还在崇明五滧文化中心站工作,一次县里举办小戏培训班,邀请各乡镇文艺骨干参加,他跃跃欲试,报名参加了沪剧班 。没想到,这一偶然的选择,让他对沪剧“一听倾心” 。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他被深深迷住了 。
凭着热爱和天赋,钱思剑很快学会了沪剧演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训结束后,他还和其他优秀学员一起进行了汇报演出 。当时,一个20岁的小伙子要演“老相公”,难度可想而知,但钱思剑硬着头皮学,出色的嗓音和表演潜质,引起了崇明沪剧界人士的关注,并顺利被崇明沪剧团录取,从此踏上了沪剧演艺之路 。
从崇明沪剧团到上海沪剧院的飞跃
进入崇明沪剧团后,钱思剑并非一帆风顺 。他虽天生有副好嗓子,但因没上过专业院校,不懂发音技巧,出现了“不经唱”“唱不上”的问题 。一次表演时,他甚至因紧张而失声,台下观众喝倒彩,让他倍感失落 。但钱思剑没有放弃,在剧团老师的建议下,他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对着江边、田野练声,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终于找到了科学的发声方法 。
钱思剑对袁派唱腔情有独钟 。他的唱腔与沪剧先辈袁滨忠很接近,而袁滨忠在文革中含冤身亡,钱思剑只能靠着一盘音带学习 。后来,在上海沪剧院著名琴师唐仁忠的帮助下,他拜访了与袁滨忠生前合作过的老琴师张介文先生,进一步学习袁派唱腔的精髓 。
1993年,钱思剑在上海市首届沪剧十佳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沪剧十佳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凭借出色的表现,他从崇明沪剧团副团长的位置被调入上海沪剧院,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大飞跃 。
在上海大舞台的千锤百炼
进入上海沪剧院后,钱思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他珍惜每一次演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力求完美 。他善于扮演不同角色,在《心有泪千行》中,他扮演毒瘾缠身的青年冬林,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去戒毒所与戒毒人员促膝长谈,深入了解角色内心,将冬林从迷茫、挣扎直至毁灭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剧前后演出200多场,成为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
在唱腔上,钱思剑也不断创新 。他在演出袁派经典剧目《红灯记》“刑场”唱段时,借鉴京剧曲调起腔,使唱段更具磅礴气势 。在《我心握你手》中,他对传统赋子板进行新尝试,在赋子板结束时用一句由低到高的长腔,更好地表达了人物情感,也因此获得了第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 。
此外,钱思剑还积极尝试新的表演形式 。他参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全国公映,他在其中饰演支持妻子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为沪剧的传播拓展了新的途径 。
饮水思源,坚守沪剧阵地
尽管在上海沪剧舞台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钱思剑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崇明 。他经常回到崇明沪剧团,与老同事们交流合作,从那里汲取精神养料 。他说,崇明沪剧团不畏艰难、坚守沪剧阵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
如今,钱思剑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与沪剧的缘分并未结束 。他在青浦开了一家工作室,继续普及、推广沪剧,为沪剧的传承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沪剧的热爱与执着,成为沪剧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