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是二人转之乡,二人转发展演变中还叫哪些名字?
更新时间:2025-09-23 03:11 浏览量:1
四平的梨树二人转,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演艺风格。二人转在梨树的初期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即公元1780年以前。
200多年来,梨树二人转有着很大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梨树二人转有了自己的编剧、作曲家、理论工作者,剧团演遍了大江南北,走进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并获得国家文华奖。因此,梨树为四平的二人转艺术之乡。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土色土香的地方小戏。解放前,人们管它叫蹦蹦、蹦子、蹦蹦戏、双玩艺、双跳、春歌、对口唱、小身歌、边曲、过口、棒棒戏、碰碰戏、凤柳、悠喝腔、小落子、、半桌子戏、双挑戏、转桌子戏、半班戏等多种叫法,多数人叫蹦蹦。蹦蹦一名,最早见诸文字的是1885年(清光绪11年)编修的《奉化(梨树)县志》。
从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来看,有二三百个文学剧本,有一百多个曲调,其中许多段子和曲调,都具有很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西厢》、《蓝桥》和大部分曲调。从它的形式上来看, 373 大体有三种,一是“单出头”,如《红月娥作梦》、《王二姐思夫》等,为一个演员的独角戏;二是二人转,不管剧本中有多少人物,都由两个演员(一旦一丑)来分别扮演、交代,演员唱到哪个人物,就扮演哪个人物;三是拉场戏,如《茨儿山》、《小天台》、《二大妈探病》等,演员扮演剧中的固定人物,一般是三、五个人。
从二人转的表演来看,有唱、有说、有作、有舞,这四者紧密无间的结合,从而表达故事情节,朔造不同人物,泼辣淳朴,粗中有细,载歌载舞。总之,二人转是一个有文学(剧本)、有音乐(民歌、曲调、伴奏)、有舞蹈(走三场、各种身段和表演等)、有美术(服装、化妆、道具——扇子、手绢、花棍儿、手玉子等)的一种民间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我们将通过对梨树二人转的认识,来了解四平“二人转之乡”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