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一套豪宅?巴掌大的小罐子卖1257万!为何成窑小品总被藏家追?
更新时间:2025-09-12 19:01 浏览量:3
看了看最近的秋拍市场,被一件“小东西”吸引——2025年9月苏富比秋拍上,一件高不过10厘米的“明成化青花九秋图罐”,开拍前估价1200万至2400万港元,最后以1257.5万港元成交。
看着这个价格,小编忍不住想:巴掌大的罐子,咋就能值一套大别墅呢?「大明成化年制」款香港苏富比尺寸:8.8 cm成交价:33,375,000 港元
成化帝朱见深性格内敛,痴迷书画、瓷器这些雅事,尤其喜欢在掌中把玩的小物件。他命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多以杯、碗、罐、盒为主,造型秀巧,胎质细腻如玉,釉面莹润如脂,后世称其为“成化精品”。
高9.7厘米
成交价:1257.5万港元
就拿这青花九秋图罐来说,正是成化官窑“小品”的典型代表。别看它个子不大(通常高度仅在10厘米左右),但蕴含的价值和艺术含量,可一点不输那些尺寸大的器物。罐身直口、丰肩、收腹、圈足,线条圆润流畅,拿在手里刚刚好。最绝的是青花发色——成化青花一改永乐、宣德时期的雄健豪放,用的是国产的“平等青”料(或与进口料混合使用),发色淡雅柔和,蓝中泛灰,透着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像极了江南秋日的天空,清透又温柔。
高9.7厘米
成交价:1257.5万港元
就这么一件小巧精致的明成化青花九秋图罐,估价1200-2400万港元,最后稳稳当当地以1257.5万港元成交了。
说实话,在当下这个市场里,这个价码对于这样一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的成化官窑小品来说,还算是比较实在的了,甚至有点“捡漏”的感觉。毕竟,这可不是普通的罐子。
何为“九秋”?小罐子里的大寓意九秋图 钱维城(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博物馆藏
九秋罐的“九秋”指的是秋季的九十天,古人用“九秋”来代指整个秋天,充满了诗意。唐代诗人陆龟蒙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
罐身上呢,就用青花绘了九种秋天的花草,比如菊花、秋葵、石竹、芙蓉、海棠、蓼花、蒲公英等等(具体的九种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是汇集秋季花卉),常常还搭配蝴蝶,寓意着“九秋同庆,共贺丰收”。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局部)
它寄托了古人对于自然节令的感知和美好生活的祈愿,文人气十足。台北故宫藏的同款罐子,连花瓣脉络都和这只如出一辙,可见是当年官窑统一的画稿规范。
明成化 青花草花紋罐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明成化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宮舊藏
而且这类型的罐子也不是第一次在拍卖市场上亮相了,历来就是藏家们追逐的焦点。早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类似的成化青花九秋图罐就曾拍出过一千七百多万港币的价格。
在2021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另一件明成化青花九秋图罐(直径10.5厘米)更是以高达2817.5万元人民币成交,可见其深厚的市场号召力。
成交价:28,175,000 人民币03这种小罐子为何能顶大价钱?
上面说到,皇帝喜欢小巧、精致、雅静的玩意儿,御窑厂就铆足了劲往这个方向努力,不惜工本。《明史·食货志》里都吐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就是说,成化朝派太监去景德镇烧瓷器,烧得最多最久,花钱多了去了!
考古发掘也证实,当时稍有瑕疵的瓷器就会被当场砸碎掩埋,筛选极其严格。这也导致了成化官窑瓷器存世量稀少。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
3016万元成交
明成化斗彩月季花高足杯
1185万元成交
据统计,全球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成化官窑完整器,加起来不过几百件,其中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九秋图罐这类“小品”,因尺寸小、易损坏,保存至今的更是稀少。苏富比上拍的这件图案完整、发色纯正,已是难得的精品。
所以说,不乏有实力买家愿意出高价。特别是宋明高古瓷,近年来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越来越被深度认知,市场表现自然坚挺。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