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炕上转手绢,笑声中听历史: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沉浸记
更新时间:2025-08-14 09:08 浏览量:2
踏进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瞬间,锣鼓点混着爽朗笑声扑面而来。十几位身着红绿花袄的演员在时光隧道口亮嗓开腔,我的小女儿瞪大眼睛,手指着飞旋的手绢喊:“爸爸,彩虹转起来啦!”这座藏在吉林文化大厦一楼的博物馆,用1300平方米的空间承载了二人转三百年的历史烟云,而今日的我们,成了这场时空穿越的参与者。
沉浸式博物馆颠覆了我对传统展览的认知——这里没有冰冷的玻璃展柜阻隔,取而代之的是可触摸的历史:指尖划过斑驳的板胡琴弦,掌心接过演员递来的彩绢,甚至能披上那件镶金线的大花袄,在镜头前笨拙地模仿“转手绢”的经典动作。展区分为五大篇章,从历史轨迹到非遗保护,每走三十步便遇一景,五十步即见一个故事。最震撼的是抢救性保存的老艺人影像:已故艺术家徐文臣在纪录片中唱起《扎花帐》,苍劲的嗓音穿透时光,引得身旁白发老人轻声跟和,眼泛泪光。
二人转的根须深扎黑土地三百年。在“历史篇章”展墙前,泛黄的戏单与磨出包浆的花棍静述着沧桑——清代的田间地头、民国的大车店、新中国成立后的舞台,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始终开在东北人的生命现场。一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谚语被朱砂题在戏俗展区中央,道尽刻进骨血的喜爱。我抚过微缩复原的拜师场景:泥塑老艺人将鼓板郑重交予少年,见证“江东走”的传承密码(注:“江东走”指松花江畔艺人切磋的传统)。
当《戏韵关东》的引戏员挑灯登场,博物馆瞬间化作流动的戏剧场域。我们随人群在四大场景中移步换景:
时光隧道:逆光中走来的艺人唱起“蹦蹦戏”古调,莲花落腔调在石壁上荡出回声,讲述康乾年间从乞食艺术到舞台表演的蜕变。
实景大车店:挤坐在温热土炕上,看师徒二人演绎《燕青卖线》。老师傅甩袖时带起的风扑到脸上,小徒弟一个踉跄跌进观众堆,引发满堂哄笑。
民国茶楼:八仙桌摆上瓜子热茶,两位艺人“占馆子”斗艺。手玉子敲击如急雨,唱到“包公怒铡陈世美”时,前排大爷拍桌喝彩:“好!”
田间曲屏:投影里稻浪翻涌,新编戏《送粮路上》的欢快旋律中,女儿跟着演员转起小手绢,宛若黑土地新生的小芽。
演出高潮处,国家级传承人赵晓波现身茶楼。这位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唱起《包公断后》,高腔如利剑劈开喧嚣。谢幕时她紧握吉林艺人的手:“在这儿演出像回家,咱二人转的根在东北冻土下连着心啊!”
博物馆的活态传承令人动容。传习所内,七岁孩童跟着八旬老者学甩手绢,红绸如火焰在代际间传递;每月两次的传统剧目公演中,黑吉辽三地艺人同台切磋,复原“江东走”的荣光。更惊喜的是“点戏”环节——游客在戏单勾选曲目,演员即兴献唱。当《大西厢》选段响起,满场观众击节相和,三百年的回声在梁柱间嗡嗡震颤。
离馆时暮色已沉,女儿攥着新买的手绢蹦跳哼唱。回望灯火通明的博物馆,恍见历史长河在此拐弯:曾经流浪艺人的谋生技艺,已成滋养城市的文化血脉;大车店炕头的嬉笑怒骂,化作非遗保护的活态范本。这里封存的不仅是戏本道具,更是东北人用欢笑对抗苦寒的生命哲学。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路(吉林艺术学院附近)
开放:周二至周六9:00-16:30(周一闭馆)
贴士:沉浸式演出《戏韵关东》每周六18:30上演,大麦网/猫眼可购票
当手绢的彩影掠过最后一个回旋,我读懂那句“千军万马,全凭咱俩”的戏谚——这方舞台承载的,是黑土地永不落幕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