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影院丨“公益电影+”模式:让银幕成为乡村文化大舞台
更新时间:2025-07-26 21:17 浏览量:1
如何让农村公益电影在新时代焕发活力?青岛莱西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探索出“公益电影+”模式,让传统的露天放映摇身变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公益电影+党建”:在党员冬训、夏训期间,精选《跨过鸭绿江》《我的父亲焦裕禄》等红色影片放映,让银幕成为流动的党课课堂,让红色基因随光影流淌。
“公益电影+乡村振兴”:紧扣当地农业发展需求,播放《大棚西瓜伸蔓期管理》《发展中国种业》等科教片,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公益电影+普法宣传”: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在影片放映前发放反诈、禁毒等宣传资料,让法治意识融入观影过程,提升村民法治素养。
“公益电影+校园”:走进中小学校园,放映《一生交给党》《最可爱的人》等爱国主义影片,为青少年播撒红色种子,厚植家国情怀。 自2009年起,莱西市34支放映队每年完成10332场放映,覆盖全市861个自然村,精准达成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即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集体智慧:小创新解决大问题
面对农村电影放映中的实际难题,这支队伍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凝聚集体智慧,摸索出一系列实用有效的解决办法。
自研放映银幕架:针对农村露天放映易受风力影响的问题,放映员们集思广益、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稳固的放映银幕架,确保画面始终清晰稳定。
流动小喇叭宣传:每到一个村庄,放映员便提着自带的小喇叭绕村广播,让更多村民知晓放映信息。
微信群提前预告:所有放映员加入村庄微信群,提前发布影片内容、放映时间和地点,让村民“早知道、早安排”。
遮光罩破解光源干扰:针对部分村庄路灯影响观影效果的问题,放映员们动手自制遮光罩,有效提升画面清晰度。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凝聚着整个团队的智慧,也让农村电影放映更贴近群众需求、更契合乡村实际。
露天电影:乡村夜晚的绿色文化盛宴
在数字时代,当“低头族”成为常态,莱西市的农村公益电影却让村民们主动走出家门,抬头望向银幕——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不是手机不香了,而是电影更护眼。”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现在村里人晚上要么看电视,要么刷手机,连串门都少了。”院上镇一位村民感慨道。而露天电影的到来,重新唤醒了乡村夜晚的活力。每当放映员支起银幕,村民们便三三两两搬着小板凳聚拢而来:孩子们在空地上嬉戏打闹,老人们摇着蒲扇唠着家常,年轻人也暂时放下手机,融入这场热闹的集体观影体验。
相比个人电子设备的高能耗,露天电影是更为环保的文化传播形式:一台数字放映机功率约500瓦,一场两小时的电影耗电仅1度左右,却能满足上百人的观影需求。放映队还特别注重环保宣传,在放映科教片时穿插播放《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等主题内容,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比一个人闷在家里玩手机强多了。”一位中年村民的话,道出了露天电影的另一重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娱乐,更成为村民社交的重要纽带。
坚守的意义: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农村电影的价值何在?对留守老人而言,它是难得的社交场合;对偏远村庄来说,它是获取信息的窗口;对基层治理而言,它是凝聚人心的纽带。34名放映员的坚守,不仅是为了“放电影”,更是为了守护乡村的文化阵地。
“只要还有人看,我们就会一直放下去。”一位从业近50年的老放映员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队伍的初心。这支队伍用数十年的坚持证明:文化惠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有人脚踏实地走完“最后一公里”。
农村电影要真正扎根乡土,就必须尊重“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在莱西,放什么电影不是由上而下“拍板”,而是让老百姓说了算。正是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选片机制,让公益电影实现了从“看得着”到“看得好”的跨越,不仅把村民从家里吸引出来,更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看得进去。
在流媒体盛行的时代,露天电影或许显得“过时”,但正是这种看似传统的文化供给方式,承载着乡村的集体记忆,也见证着一群普通人的坚守与担当。34名放映员,34盏照亮乡村夜晚的灯——他们的故事,是乡村振兴大潮中不可或缺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