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小品展独家专访:秦健创作心得
更新时间:2025-07-20 03:29 浏览量:1
入展作品
第二届小品展入展作者秦健创作手记:
恰到好处与自然而然
书法已经走进了我的生活,自习书以来,其中给我带来各种甘苦,也只有自己知道了。从2006年入展首届行书展、草书展开始到最近的五届草书展、三届手卷展、十三届国展、八届兰亭奖到这次的二届小品展,这二十年来坚持习书,我的书风有变,也有回归,但对经典的挖掘和思考没有变,现在的我书写变得比之前感性,比之前追求精到理性时的作品更加自然。那时候只知道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宣泄,发现在宣泄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度、是适可而止、是恰到好处,同时这个恰到好处更是一种感性的自然而不是理性的控制,也不是在控制下的“自然”。
我对书法的学习可能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喜欢在经典中浸润,觉得无意于佳乃佳的背后一定是对经典的坚守,是恰到好处的一种自然宣泄,当然恰到好处也绝对不是一种保守。
如何在经典中挖掘更多精彩的元素我想也是我所期待的,可以说国展创作是对经典的一种引领、一种延伸。不知何时,我对杨凝式、八大山人、谢无量、怀素等各家的“白”、“自然线质”感兴趣了,对汉代的碑感兴趣了,慢慢的,开始关注书法之间的留白与力量,或许这是我这几年书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自己的作品总有空灵、萧散、舒朗的留白,淡雅、洁净、平柔、松弛的风格的要求,给我树立了一种别样审美范式。逐渐我将这种留白和造型空间嫁植到二王、八大、苏轼、米芾、孙过庭诸家,突然就会发现书法的留白和线条一样神秘有趣值得研究。这次二届小品展作品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完成,与八届兰亭奖、十三届国展的作品相比的话尺寸小,书写状态更加松弛。
我数次展览都使用了白色宣纸,不加拼接的形式,以朴素、自然的形式来呈现,可能是这种朴素和自然给我带来了幸运,自己感觉作品的质量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章法和用笔上还是有蛮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作品细节
01
02
03
04
05
06
黄毫金(愙斋)
80后,出生广东雷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会员
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书法雷州》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