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123个“小站点”筑成就业“大舞台”
更新时间:2025-07-18 22:55 浏览量:1
烈日灼街,内蒙古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厂街道明珠社区就业服务站里却倍感清凉。徐秀丽手指翻飞地穿鞋带,笑着说:“以前只能围着灶台转,现在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在家门口挣钱,一个月稳稳多拿三四千。”
徐秀丽的改变,是通辽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市紧扣“服务下沉、精准对接、便捷高效”目标,把就业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123个站点全部投用,覆盖街道(苏木、乡镇),发布岗位信息7500余条,帮助25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
“站点建在哪儿,群众说了算。”通辽市就业部门负责人王向宏介绍,通辽市创新“1+N”布局,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7个,联动零工市场、商圈、产业园、高校等载体建成16个。“一个地方一个特色”,库伦旗皂户沁社区把手工编织搬进站,86名低收入居民“编”出月收入2000元;科尔沁区万达商圈站点把招聘会开进商场,平均一场吸引求职者超千人。
数字赋能,让岗位“触屏可及”。站点大屏幕实时滚动“通辽零工”小程序岗位信息,扫码即可报名。“今年站里给我们解决用工有90人左右,解决了9万组到10万组的工作量。”通辽市长川制靴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徐海坤说,通过站点直送订单,企业用工缺口迅速补齐。
“不仅送岗位,还送技能、送政策。”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社区党委书记王如星掰着手指盘点,就业失业登记即时办理、技能培训一站对接、招聘信息随时发布……“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据统计,全市各站点已组织培训7场、对接招聘活动107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29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76.28%,同比增长18.4%。
中午12点,徐秀丽把最后一箱鞋带交回质检台,手机提示音响起——今日工资150元已到账。“日子就像这鞋带,越编越紧实,越过越踏实。”她笑着说。小小服务站,正把千家万户的“小手艺”串成通辽就业的“大舞台”。(王莹、佟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