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梁徐街道:代表履职“小阵地” 乡村振兴“大舞台”
更新时间:2025-07-09 05:03 浏览量:1
近年来,姜堰区人大梁徐街道工委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大动能。
产业兴——
特色农业铺就致富新路径
走进姜堰区梁徐街道二塘社区赤松茸种植基地,一簇簇红褐色的赤松茸破土而出,在松软基质中舒展着饱满的菌盖。姜堰区人大代表、二塘社区党总支书记申太国这样介绍着这片“科技农场”:“在上海大学‘教授农场’团队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让每根秸秆都具备生态价值。这里的赤松茸全程采用绿色种植标准,亩产可达3000斤,市场售价也非常可观,不仅实现了每亩超3 万元的销售收入、万元净收益,还能就地消纳30 吨秸秆。”
科技赋能与生态种植的双管齐下,让曾经生长条件苛刻的赤松茸,在这片土地上突破技术瓶颈,茁壮成长,撑起了富民大产业,成为居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与此同时,人大街道工委积极拥抱“互联网+”新模式,组织人大代表、议政代表走进助农直播间,化身带货主播,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消费者餐桌。通过电商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000斤,鸡蛋单月成交额1.5万元。同时,在代表的建议下,桥黄社区依托生态园,立足街道特色,大规模种植果树,打造户外露营基地,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治理活——
群众参与激发治理新动能
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人大代表们步履不停,用行动书写着为民服务的暖心篇章。“梁风细语”系列功能室以“三风三语”工作法为依托,成为收集民意、解决民忧的重要阵地。自运行以来,累计征集居民对街道、社区的意见建议180余条,组织16 次志愿服务,召开9 次专题座谈会,成功协调20 余起矛盾,化解信访重点人员1 名。
代表们积极主动融入社区基层治理体系,用智慧与汗水描绘基层治理的多彩画卷。“与你同‘邢’”代表联系点扎根社区文化建设,代表们通过调研、座谈、走访、“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社区历史、地理、民俗等,帮助社区整理提炼“五个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小藤椅”民意联系点紧扣官野社区产业特色,精准发力,帮助社区搭建销售渠道,拓宽产品销路,进一步提升社区集体收入。现在居民们都说:“有困难找代表,他们真能办实事!”代表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生态美——
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新颜值
走进邢家社区特色田园乡村,处处可见令人惊喜的蜕变。2023年上半年,区人大代表马玉红在接待日活动中敏锐捕捉到群众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诉求,立即开展深入调研并及时向人大街道工委报告相关情况。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邢家社区创建特色田园乡村被增补为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为后续蝶变奠定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既当监督员又当参与者,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既督促工程进度,又带头拆除违建窝棚、鸡舍等。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打造“堰上小园”示范带,参与并制定了小菜园种植公约,规范种植标准,并推动修建统一花墙,使社区实现“处处皆美景,户户有花园”的华丽转身。
从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到基层治理的创新突破,人大代表“家站点”平台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让乡村既保留了田园牧歌的韵味,又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幅城郊融合、城乡共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张 颖 杨 洋
审核:宗爱兵 左朝勇